高中物理單擺實驗?比如第一圖的上一條直線方程可以變形為y=k(x+R)的形式,可看出:如果在測量擺長時有較大正偏離,或者測擺長時,誤把懸點到擺球上邊緣的擺線長加上擺球直徑作為擺長,則比實際擺長多出半徑R,將出現圖線過縱軸正向上某一點;反之,若誤把懸點到擺球上邊緣的擺線長直接作為擺長,則比實際擺長少了半徑R,那么,高中物理單擺實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根據數學左加右減沒有錯,關鍵是移動哪個坐標軸的問題,本題應當移動T^2軸,向左移動1cm正好等于小球半徑,擺長1.0m若向右移動直徑擺長 1.01mT^2>4.0
你的思路錯在T2=4π2L/g實際上測量式應為T2=4π2(L+d/2)/g漏加了d/2 成了題中的圖像

圖線都為直線,說明了周期的平方與擺長是一次函數,但是圖線沒過原點,意味著y=kx+b中的常數不為0,比如第一圖的上一條直線方程可以變形為y=k(x+R)的形式,可看出:如果在測量擺長時有較大正偏離,或者測擺長時,誤把懸點到擺球上邊緣的擺線長加上擺球直徑作為擺長,則比實際擺長多出半徑R,將出現圖線過縱軸正向上某一點;反之,若誤把懸點到擺球上邊緣的擺線長直接作為擺長,則比實際擺長少了半徑R,將出現圖線過縱軸負向上某一點。第二個圖分析方法與此相似
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是高中物理的一個經典實驗,目的是為了讓同學們學會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可以正確使用秒表。下面是實驗的注意事項及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實驗注意事項
1、力求使支架處于穩定狀態,擺線的懸掛端不應隨意亂繞,應呈“點”懸狀態。
2、測量單擺的擺長時,應使擺球處于自由下垂狀態,用米尺測出擺線的長度,再用游標卡尺測出擺球的直徑,然后算出擺長(精確到毫米位)。
3、單擺釋放的角度應當很小,不超過10 。 擺球釋放后,應力求使擺球在同一個豎直平面內擺動,然后再測量單擺的周期。
4、在測量單擺的周期時,計時的起、終時刻,擺球都應恰好通過平衡位置(可提前畫出單擺的平衡位置,作為計時參考點),以減小計時誤差。用秒表測出單擺做30~50次全振動所用的時間,計算出平均擺動一次的時間,這個時間就是單擺的振動周期。
5、從單擺的周期公式知道,周期跟偏角的大小、擺球的質量沒有關系。如果時間允許的話,用實驗驗證這個結論。在重力加速度一定時,周期跟擺長的二次方根成正比。如果時間允許的話,算出不同擺長下周期跟相應擺長的二次方根之比,看看這些比值是否相等。
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實驗誤差來源
1、本實驗系統誤差主要來源于單擺模型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即:懸點是否固定,是單擺還是復擺,球、線是否符合要求,振動是圓錐擺還是在同一豎直平面內振動以及測量哪段長度作為擺長等等。

高中物理《單擺的簡諧運動》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前面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彈簧振子,了解了簡諧運動的特點及振動周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常常看到擺鐘、蕩船、秋千等都在豎直平面內做擺動,這些擺動是否也屬于簡諧運動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先來學習最簡單的擺動——單擺的運動。
二、進行新課
什么是單擺
定義:在細線的一端拴一個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懸點上,如果懸掛小球的細線的伸縮和質量可以忽略不計,線長又比球的直徑大得多,這種裝置就叫單擺。單擺是實際擺的理想化模型。
演示實驗:展示各種擺動模型(如下圖所示),并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單擺,哪些不是,并說明原因。
模型(1)不是單擺,因為橡皮筋伸長不可忽略。
模型(2)不是單擺,因為繩子質量不可忽略。
模型(3)不是單擺,因為繩長不是遠大于球的直徑。
模型(4)不是單擺,因為懸點不固定,擺長在變化。
模型(5)是單擺。
進一步觀察:使單擺小球在豎直平面內擺動起來,觀察小球的運動特點,引導學生得出單擺的擺動是機械振動。
這兩種圖像中的兩種圖線,是互相對應的。
上圖中的上面直線情況與下圖中的下面直線情況是同一種,這種情況是測量擺長時只測量擺線長度作為擺長。
上圖中的下面直線情況與下圖中的上面直線情況是同一種,這種情況是測量擺長時,把擺線長度和小球直徑的和作為擺長。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單擺實驗的全部內容,四、關于擺角范圍的進一步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當擺角進一步增大時(如7°),能否認為單擺的振動是簡諧運動就取決于實驗需要達到的精度要求了。在中學階段做的實驗中,由于精度要求一般不高,所以即使擺角稍大于5°,也可以近似地認為單擺在做簡諧運動。但是,隨著角度的進一步增大,測量誤差會增加一些。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